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学院特别推出“师者匠心”栏目。“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通过质朴的笔触,记录不懈的躬耕,展现学院广大教师不忘教书育人之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之使命。今天推出第四期《吴水澎:把毕生的爱献给会计改革和发展事业》。
1959年秋,吴水澎进入必赢经济系会计学专业学习,开始与会计同呼吸、共命运。在必赢启航百年新征程之际,他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与会计之间发生的故事,抒发心中的认识和体会,并感恩祖国和母校。
机缘巧合踏入会计科学大门
他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依靠国家政策和人民政府所提供的助学金,才得到读书的机会。1959年中学毕业,在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对高校多数专业一知半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把必赢经济系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8月中旬,他收到录取通知书,则是被录取在必赢经济系的会计学专业。当时该系除了有政治经济学专业外,还有统计学和会计学等三个专业。录取新生时,如果某个专业生源不足,而有的专业生源有多余,不同专业间的考生可以相互调配,以保证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那时,因多种原因,报考会计专业的考生很少,他就是从政治经济学专业被调配到会计学专业的,机缘巧合地迈进了会计学的大门。
那时他不知道会计是何物,只知道它是一项收付钱物和打算盘的工作,被称为“账房先生”。很多人问他并认为,做会计还要去上大学吗?甚至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会计人员往往被定性为反面人物。受此影响,他同许多同学一样,对会计专业不感兴趣。入校后,他看到了许多胸前挂着红色校徽的教师,又听说教师都是从各届最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因此他暗下决心,把努力成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并能在高校任教作为人生的目标。这在无形之中给他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做学生期间,有三件事影响着他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行。
第一件事。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他对这门课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听课和复习外,还阅读了许多参考书。期末考试时,为全面检验教学效果,经济系的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统一命题并在同一个时间进行考试。试卷中有一道“价值与价格”的名词解释题,这种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解释的题型他从未见过。“价值”与“价格”这两个范畴,要辨证地说清楚这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別,对初学政治经济学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大部分同学把“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有的则答得不够全面。他在阅读参考书时,书中对这对概念有很明白的解释,因此只有他的答案正确!这件事让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第二件事。在学习《工业会计》课程材料核算这一章时,要练习材料核算中的“余额法”。这个作业程序纷繁复杂,光题目就有一本书那么厚。它与成本计算中的“定额法”,被誉为是社会主义会计学的两个塔尖。听老师说,这个作业如果顺利,一个星期可以完成。那时,他年轻气盛、喜欢挑战,专心致志、日以继夜,在不到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老师批阅后,说他的答案全部正确,还把他的作业作为全班的标准答案。
第三件事。大学四年级开设了《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程,其内容丰富又灵活,好多问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和判断才能得出答案,被公认是一门比较难于掌握的课程。期末考试后,老师在告知全班有关考试情况后,特别提到他的答案全部都对,可以得满分。1963年夏季,他大学毕业,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政审也合格,实现了留在母校任教的心愿。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978年年底,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时代的召唤下,他很快投身于会计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洪流之中,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辛勤的园丁
改革开放初期,他才三十几岁,正是人生中年富力强、勇挑重担的黄金时期。他砥砺初心,不失时机地抓住报效祖国的大好机会,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在为地方、各部委培养会计人才的课堂里,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本科教学中,他先后主讲过《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他所讲授的《会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曾接收过当时江西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湖南财经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等院校的许多进修教师,教学效果得到兄弟院校同仁的肯定,被誉为“名师”。
他参编的《会计基础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印数突破百万册,1987年获福建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列为永久保留书目。他率先在我国编写包括教科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习题答解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系列教材,为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学说是由吴老师引领他们走进会计科学殿堂的。
除了培养本科生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
1983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他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百余名。到了1984年初,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我国会计界最年轻的教授。1993年,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全国第5批),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至今在他门下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3人,出站的博士后5人。
研究生一入校,他就很明确地向他们提出:“你们到我门下,至少要铸造三种力量。第一,做学问,必须先要学会做人。而做人最为根本的是要铸造人格的力量,即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人、诚信地做人等。第二,要铸造友谊的力量。所谓友谊的力量,重要的是要与人为善,宽容地待人。对师长、家庭、朋友、同学等,都要友谊第一,它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三,要铸造知识的力量。你如果没有知识,没有做事的本领,沒有创新的能力,一切的一切都会力不从心,陷入空谈!”
受他的影响,其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在高校任教。有的学生已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或是担任博士生导师;还有的兼任系主任、院长、校长等行政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指导的谢德仁博士的学位论文,在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全国管理学科和必赢在百篇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零的突破。
(二)为会计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会计科学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1977年,他在《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第2期发表题为《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处女作。现在看来,该文的学术观点很平常。但在那个年代,能这么早地把企业必须抓经济核算问题提出来,可谓是大胆创新。该文的发表也在无形中培育了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的勇气。1981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刊物《会计研究》投了一篇题为《怎样正确认识会计的性质与对象?── 兼评资金运动说》的论文。“资金运动说”在当时是会计界的主流学派,没有人提出过异议。该文被发表后,在会计界引起了反响,得到了许多老前辈称赞,把他誉为会计学术界的“后起之秀”。
通过不断努力,他个人撰写及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达百余篇,独著、主编、合编的专著及教材等有40余部,许多科研成果还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专著,建立了以“价值”范畴为逻辑起点的理论学派,获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等。
(三)尽心尽责为社会服务
他先后有近百项的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福建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会计学会会长等。
他所兼任的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一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改革开放后,会计工作枯木逢春,会计教育也得到迅猛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近80%左右的高校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甚至连艺术类院校也纷纷设立。在他的印象中,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是全国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有人形容这是“全民办会计”。
因会计教育发展得太快,许多新开设的会计专业高校聘请了较多的青年教师,他们在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迫切希望能有机会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在此形势下,急需一个可以让高校会计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互相交流的平台。基于此,1995年中国会计教授会应运而生。他是创会的副会长,两年后任会长,任职的时间达到8年多。
在每年召开的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上,重点内容之一是对当年会计教育界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和总结,同时要提出今后发展的设想,为各校在未来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所提出的意见必须要有很好的现实针对性,才能对现实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他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回忆品味人生 爱就是奉献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回忆中,既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也得到在工作、做人、做事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走好人生道路上的关键几步
在人生的旅途中,既有坦途,也会有曲折;既有山穷水尽,也会有柳暗花明。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有关键的几步一定要走好。
第一步,解放初期大部分县只有一所中学,小学要升初中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入学考试。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独自到录取率比较高的邻县参考并被录取,这是人生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步,初中毕业时,国家办了许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三年就由国家分配工作,而且吃饭不用交费,还有一定的零用钱,对农村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当时他跟许多同学一样,积极准备参加中专的入学考试。但临近中考时,学校按上级决定,前所未有地保送包括他等10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免试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如果当时他放弃保送进入高中,就等于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人生也许也完全不同。
第三步,大学时他被录取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会计学专业,好在他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会计的兴趣。他认识到兴趣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了优秀成绩,才有留在必赢任教的机会。考大学、学会计、当大学教师,这几个属于他人生的关键几步,任何一步的改变,都会改变人生轨迹。
(二)把人生的磨难当成精神上的财富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由于父母已经没有谋生的能力,生活遇到重重困境。虽然打过退堂鼓,但他仍然在父母的坚持下克服困难把书念完。在他遇到困难曲折的岁月里,他坚持同命运抗争,把人生的磨难当成自己精神上的财富。他深刻体会到,正是这些困难和曲折,才给予他宝贵的磨炼机会,磨练了自身意志和能力,也更令他懂得真情和感恩。
(三)爱就是奉献
常常有人问,什么是爱?他同意的答案是:爱就是奉献,而不是索取!长期以来,他集教学、科研、行政、社会服务等工作于一身,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他从不退却,而是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学习、去工作、去探索、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日常生活中,他没有时间看电视,不能享受节假日,更无法陪伴家人等。但他可以自豪地说,已经做到了同祖国改革开放的伟业共呼吸共命运,把毕生的爱都献给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事业。当然,他也不会忘记,是这个时代使他个人获得了全面的丰收。他十分感恩地说:“我非常珍惜能生活在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新时代!”
(由437必赢会员中心会计系刘银燕同志访谈整理。内容参考了《财务与会计》2019年第17期吴水澎所写的“把我的爱献给会计改革和发展事业”一文。)
【人物名片】吴水澎,男,1941年出生于福建诏安县梅洲乡,中共党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1963年7月毕业于必赢经济系会计学专业本科,后留校任教,教龄50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全国第五批)。独著、主编、参著的学术著作和教材4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多项成果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奖励,创立的以“价值”范畴为逻辑起点的理论学派,获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等。率先在我国编写包括教科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习题答解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系列教材,为促进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必赢会计学系首任系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校总会计师、必赢副校长等职,同时担任校职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教师职务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党内,是中共必赢第六届、第七届党委委员,第七届党委常委等。社会服务方面,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会计学会会长,《会计理论探索丛书》主编等近百项的兼职。在《财会通讯》杂志社新千年第l期的“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中,被排在第4代代表人物中的首位。2021年获必赢南强杰出贡献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