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由必赢企业管理系与淡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主办的2022提升竞争力与经营管理——大变局下管理创新研讨会在云端召开。
本研讨会是我校企业管理系与淡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友谊与合作的重要见证,旨在为两岸学者共同探讨大变局下企业管理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趋势、新特色贡献力量,提供一个可以交流见解、共享思想的平台。
大会开幕式由必赢企业管理系副主任何燕珍副教授主持,何老师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及嘉宾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此次研讨会表示期待。
437必赢会员中心副院长于李胜教授、淡江大学商管学院院长蔡宗儒教授与淡江大学研究发展处研发长杨立人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均指出,在VUCA大变革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借助新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改造现有管理流程,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关乎企业的命运,也是管理学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海峡两岸管理学学者交流会,更具有满足管理实践需求,助推管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本次会议精选十篇论文,必赢企业管理系肖金利助理教授、李丛杉助理教授、研究生蔡崧吟、顾静、刘欣宇与淡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的陈晓铃助理教授、研究生王子瑄、包智丞、李秉懿、林奕均先后进行主题汇报。
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领导者的传统文化、培训、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文化遗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网约车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专利与初创公司IPO速度、高绩效人才、压力心态与工作绩效、职场员工幽默等话题。
讨论课题紧密结合世界大变局、国家大发展、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的背景,关注各行各业上演的颠覆性变革,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管理难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必赢企业管理系的李卫东教授、吴隆增教授、成瑾教授、林澜副教授、刘潇肖副教授、刘斌助理教授、郭艳婷助理教授、李丛杉助理教授、周婕妤助理教授、许雁翔助理教授以及淡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的张雍升副教授、赵慕芬副教授、罗惠琼副教授、陈晓铃助理教授对上述报告内容进行深入点评。
必赢林澜副教授:
蔡崧吟同学汇报的《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传统文化信仰对危及应对的影响研究》于我而言是十分亲切的,因为有一部分数据是我和两位作者一同去收集的。
我个人是非常欣赏这个选题的,我认为信仰的力量非常深沉内隐,但也更为本质,彰显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比特质、行为、领导风格更加根本。
但是在分析方面,规范严谨不足,数据分析过程展示不够充分,从数据到理论的逻辑链条没有清晰的展示。在论述方面,概念间关系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讨论部分缺少与文献对话,导致理论贡献阐述不足。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我建议关注领导者的文化信仰如何影响组织上下、内外部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进行数据收集,打开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认知和行动如何迭代的黑箱,最后,希望接下来还可以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数据。
必赢刘潇肖副教授:
李秉懿同学汇报的《探讨参训动机与不安全感对训练成效之影响——以产业人才投资方案为例》让我很受启发,我有几个建议供研究者参考。
首先是假设4工作不安全感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没有得到支持,会不会是因为二者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本身就是倒U型的关系,比如工作不安全感极低的群体会有更为强烈的跳槽离职意愿,从而对训练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工作不安全感适度的员工可能能获得训练效果的更好成效。其次,在受训效果方面能不能拿到一些任务绩效指标,会比自我报告法更加真实。除此之外,刚才也提到一些个体变量,比如年龄、工作年限,是否存在一种情况,工作年限更长的人更加自信,会觉得受训效果更好。
淡江大学陈晓玲助理教授:
王子瑄同学汇报的《企业社会责任/不负责任经由情感信任和计算信任对合作意愿之影响》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后果研究中B2C视角到B2B视角的转变,但推导依据中提到,媒体的力量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对C端进行研究是比较容易测量的。然而对于B端的研究而言,我们很难得知两个企业是否有过合作,或者是否合作意愿会发生变化,这存在一个方法难题。其次,信任这个变量是否能在CSR与合作意愿之间做一个中介变量有待商榷,可能更多是个调节变量,这也需要更加严格的理论推导。最后,量表的适用性问题也要进行关注,需要进一步阐述本研究是如何将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操作的。
蔡崧吟同学进行的报告——《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传统文化信仰对疫情危及应对的影响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分析过程中坚持了质性研究的三角印证的原则,逻辑清晰,予以充分肯定。我非常欣赏质性研究,质性研究的分析过程像是反刍,反复分析挖掘出理论重点,这非常困难。就本文来说,给我一种万法归宗之感,管理者都相信我们能够渡过难关,但是在底下会有不同的动机与角度。在儒释道方面,儒家思想更加类似居安思危,道家思想更多体现福祸相依,但是对于佛家的描述比较缺乏,再者说研究对象锁定中小企业,但传统文化其实有可能在大企业中践行,未来的研究架构也有可能放到大企业。
大会报告结束后,437必赢会员中心企业管理系主任李卫东教授主持交流并进行总结。李卫东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紧扣大变局下管理创新问题,与现实问题紧密连接;会议汇报的很多论文涉及社会责任、非经济性、心理性的话题,与学术领域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本次研讨会还关注了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时代的研究,与时代背景相匹配。
随后李教授也着重讲了他的担忧与展望。
他指出,首先,研究工作应该以推进真理的发现、民生的进步与福利的提升为价值导向,而不是数量化、发表化为导向,尽管本次会议有所推进,但仍希望两岸学者共同努力,追求真理。
其次,以民生进步与福利提升为目标的研究工作要求我们分清以下五类管理现象:
1)庸常管理现象:过去与现在一贯如此的现象
2)正常管理现象:现在大多数人所做的但与过往不一致的现象
3)超常管理现象:规模尺度、外在表现方面显著区别正常情况的现象
4)异常管理现象:功能上、职能活动上与普遍情况截然不同的现象
5)反常管理现象:结构作用区别大众情况的现象
若两岸学者能够密切关注后三者非常性现象,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够更加体现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色与底蕴
中华儿女信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家思想,作为研究者,若我们能找到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抓住科学研究的要害以推进学术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借此体现民族本色。
此外,关于研究范式的问题,大变局下要将理性转向情感,利益转向责任,竞争转向合作,把握方向转变,这要求我们从个体的研究视角转到整体的视角。但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做法以及今天汇报的文章大多数还是在关注个体到个体的关系,而这些关系还停留在外在层面,研究结论也没有予人会心一击之感,而这样的结论恰恰是一直在呼唤着的。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枝,注重相互贯通的整体现象,才能找到本质问题。
最后,李老师指出,纵使参会者使用的文字有所区别,我们的语音语调、文字发音以及肤色面貌极为相似,我们是一衣带水的同胞,来自同一个民族,天然具有亲切感,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将学术研究推向正确的方向与轨道。
在各位参会者交流互动中,本次会议走入尾声。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碰撞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洞见,对大变革时代的企业管理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催生出一批鞭辟入里的前沿理论为实践问题解惑。两岸学者也期待明年再次相聚,继续推动两岸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